红桃视频

当前位置: 红桃视频 >> 学生天地 >> 本科生活动 >> 正文

专访北外红桃视频 1994级校友秦思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24 [来源]:

深耕笃行志 跨界逐梦行

  秦思刚,红桃视频 红桃视频 1994级校友,本科阶段就读于北外德语系(现红桃视频 ),本科三年级结束后赴德深造,主攻企业管理方向。归国曾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汉高集团,后接手家族企业,深耕轨道车辆细分领域,秉持“小而美”的隐形冠军发展理念,倡导“全球本土化”经营模式,现任青岛鸿裕吉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制造业出海领域有着深刻实践与独到见解。

 

当德国媒体将鸿裕吉定义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隐形冠军”时,我们循着秦思刚校友的职业轨迹探寻答案——从北外德语学子到行业掌舵人,他以跨文化智慧与深耕精神,让“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了从“供应商”到“生态共建者”的进阶。

 

结缘北外:一场“命中注定”的德语之约

北外德语专业的严谨培养,为秦思刚校友奠定了跨文化沟通的核心竞争力。“当时北外是外语类顶尖院校,提前录取选我学德语时,我既意外又自豪。”这份“命中注定”的专业选择,让他在发音纠正、语法钻研中锤炼出严谨特质——山东口音与德语发音的差异曾让他反复练习,复杂的语法规则更培养了他的逻辑思维,这些能力后来都成为跨文化经营的重要支撑。

“北外开放的校园氛围特别宝贵。”秦思刚校友回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与多元交流场景,让他早早养成了灵活应变的心态,“这种对差异的包容力,后来帮我快速适应德国职场文化,也让鸿裕吉的‘全球本土化’理念有了最初的思想萌芽。”

 

赴德深造:邂逅“隐形冠军”经营哲学

北外打下的扎实德语功底,让秦思刚校友顺利通过DSH考试赴德留学,这段经历不仅重塑了他的学习方式,更彻底革新了他的经营认知。初到德国,中外教育模式的巨大差异给了他不小冲击:“德国大学完全靠自主驱动,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固定教材,只有教授列出的单,得自己筛选重点、做调研”,课堂也从北外的小班变成几百人的大课,加上跨专业攻读企业管理,听力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压力让他“刚去时听课一半以上都听不懂”。不过这段煎熬的适应期仅持续两三个月,他便在主动规划中找到了节奏。

自主学习模式逼出的规划能力之外,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生命力更让他深受触动。在他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他对于构成德国企业主流的中小企业很感兴趣,他发现,相较于盲目扩张,这类企业更加专注细分领域、坚持长期研发韧性十足“我亲眼看到那些深耕单一领域的企业,把‘护城河’挖得很深,这种理念彻底改变了我对企业发展的判断。”

在德国近十年的时光里,秦思刚校友从计划投身外交领域的学子,逐渐转变为深耕实业的追光者。他坦言,在德国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对很多中小型德企深度观察,让他早早确立了长期价值主义的思维方式“德国企业让我明白,深耕比广度更重要。这种认知后来直接影响了鸿裕吉的战略——不做‘大而全’,要做轨道车辆核心部件的‘’。”

职场转型:从职业经理人到实业掌舵人

硕士毕业后,秦思刚校友凭借优异的管理专业成绩,顺利入职世界500强企业汉高集团总部工作“汉高的培养体系很完善,我从管培生做起,经历多岗位轮岗,后来还获公司外派读博的机会,仅用两年就完成博士学业。”这段经历让他系统掌握了企业管理的逻辑与方法,也为后续转型积累了坚实基础。在汉高工作多年后,他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关键转折——前往一家德国工业仪表企业担任中国区销售总监,常驻中国。“当时我已结婚,太太正怀着孕,回国发展、孩子出生等都是现实考量,但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挑战。”这段经历让他深入贴近中国市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客户深度对接,沉淀下丰富的销售与市场实战经验。

2010年底由于家族企业变故,秦思刚校友面临更大的转型考验——回家接班。“之前十年一直在外企工作,习惯了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节奏和规范体系,突然转向起点不高的民企,这种反向文化冲突比想象中更强烈。”从外企精英到民企老板,他用三年多的时间磨合调整:既要保留外企的严谨规范,又要适配民企的灵活务实,在不断摸索中完成角色蜕变。也正是这次接班,让他有机会将在德国学到“隐形冠军”理念落地实践,摒弃机会主义,坚定地走技术深耕之路。“当时不少企业还是在找风口、抓机会,我们却偏要做‘技术派’,不走捷径,靠核心竞争力立足。

 

深耕实业: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接手家族企业后,秦思刚校友并未盲目扩张,而是选择坚守主业,深耕市场和技术。“轨道车辆行业规模不像汽车、家电那般庞大,难以支撑‘大而全’的模式,深耕细分领域才是中小企业的破局之道。”基于这一判断,他将核心资源聚焦于锁具、卷帘和门等轨道车辆内装体系的核心部件,持续加码研发投入。这份专注最终赢得国际认可——德国《中德投资平台》资深记者Peter Tichauer在题为《是时候回馈了》的报道中,直接将鸿裕吉定义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隐形冠军”,并详细梳理其技术实力:从时速200公里的早期动车组,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几乎每一列中国高速列车都搭载着鸿裕吉的核心部件,其产品已深度渗透中国高速列车全产业链。

 

图为德国媒体《中德投资平台》对秦思刚校友的专访

“在细分市场立足,必须手握不可替代的‘绝活’”,秦思刚校友的这句话,是鸿裕吉技术创新的核心信条。企业每年至少将销售额的5%投入研发,既紧跟客户需求迭代,更主动引领绿色环保、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方向。这份投入换来了实打实的技术突破:与以色列科创企业合作开发的ANC主动降噪技术,成功地在地铁车辆领域实现批量装车在国内轨道行业已经成为标准配置的车辆空气净化设备,更成为欧洲客户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的优选“中国方案”。德国媒体在报道中特别强调这两大成果,评价其为“中国制造反向输出技术价值的典型样本”。除了技术硬实力,秦思刚校友始终坚守“客户价值导向”原则:“所有产品改进和质量提升,都要围绕客户真实需求展开,而非闭门造车。”这种务实理念让鸿裕吉与全球客户建立起深度信任。

在制造业出海浪潮中,秦思刚校友提出“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与“本土到本土(local to local,本土化运营)”的双轨经营理念,这也是鸿裕吉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方法论。“当下贸易环境已变,单纯出口产品的模式难以为继,只有成为‘本土伙伴’才能扎根海外。”他解释道,鸿裕吉的出海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带着核心技术与管理经验,在欧洲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招聘本土团队适配区域法规与客户需求,通过让渡部分利益增进当地认同。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他进一步阐释这一理念的核心:“中国企业出海不能只做‘供应商’,要做‘生态共建者’。”目前,这一理念已转化为清晰的战略路径依托国内优势的研发和生产管理资源以海外技术和服务中心为桥头堡,凭借差异化的优势服务西门子、阿尔斯通行业国际巨头展开,争取在与国际友商的竞争中建立长期和稳固优势。 秦思刚校友说:鸿裕吉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知名的百年企业,目前我们的产品已服务全球20余个国家的轨道交通项目,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国际名片。“”

 

寄语后辈:以开放之心 赴青春之约

谈及对北外红桃视频 学弟学妹们的期许,秦思刚校友的话语朴实而真挚。“北外的三年是我青年时期最美好的时光,这里不仅培养了我严谨治学态度,更给了我开放的思维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他特别鼓励海外交流机会:“我在德国的收获不止是知识,更是思维方式的升级。”对于职业发展,他寄语“深耕精神”:“不要急于求成,像轨道车辆部件一样,经得起长期打磨才能成为核心。”他笑着发出邀约:“鸿裕吉需要既懂外语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欢迎学弟学妹加入,一起做中国制造出海的践行者。

 

采访后记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秦思刚校友的坦诚与坚守让人印象深刻。从意外结缘德语到赴德深造,从外企精英到实业掌舵人,他的人生轨迹因变化而精彩,因坚守而笃定。

“变化是一切的驱动力”,这是他多次提到的观点,也是秦思刚校友人生的真实写照。面对未知,他以开放之心拥抱;面对挑战,他以坚韧之力攻克;面对事业,他以深耕之志坚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秦思刚校友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打开世界的钥匙;青春不仅是用来奋斗的,更是用来沉淀和成长的。愿每一位北外德语学子,都能带着这份严谨与开放,在人生的道路上深耕笃行,不负韶华,不负母校期许。

 

采访人:韩汶汐

撰稿人:黄唯城